欢迎来到山东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中心 > 最新动态 > 正文
海洋研究院韩琳教授:外柔内刚的交叉型学科探索者
发布时间:2021-06-01 09:12:48   作者:山大视点   来源:   浏览次数:
韩琳,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海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并以专业第一保送至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201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耶鲁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攻读博士后,研发用于单细胞生物信息分析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并取得多项创新成果。2015年被生物技术公司Isoplexis聘为首席科学家,2016年加入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担任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微电子与生物医学、海洋环境交叉领域的研究,现已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高增敏金属纳米结构材料与聚集体生化传感器研究”、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课题、山东大学青年交叉科学群体项目等多项省部级项目。近3年在Advanced Science、Nano Energy、Small Methods、Small、NPJ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中国专利60余项,美国专利9项。

早上八点,我们如约见到了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海洋研究院韩琳教授。迎面走来的她,神采奕奕,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一件干练简洁的蓝色西装外套,满眼笑意与温柔。22年前踏入山大求学,曾漂洋过海,在大洋彼岸继续求知探索;也曾踏入企业,在科技公司日夜攻坚克难。如今,回到山大任职已五载,从学生到老师,她对科研的初心依旧,对山大的热爱依旧。

执着追求,从物理走向交叉学科研究

1999年,韩琳踏入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开始了漫长的求学路,在系统学习专业课程后,对应用研究产生了强烈的热爱,于2003年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保送至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而后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柔性显示”研究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柔性显示”应用性极强,可使电子产品的显示器更具灵活性,例如,通过折叠、弯曲等方式节省显示器空间并提高其性能,对于日常生活及军事领域都具有极高应用价值。博士毕业后,面对美国知名高校日渐兴起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热潮,韩琳逐渐萌生了将微电子技术运用到生物医学领域进行交叉研究的想法,在这一想法的强烈驱动下,博士毕业后的她果断选择进入耶鲁大学继续深造。

“带着一颗纯净的心,去做一件专一的事”,这是韩琳的初心,也是她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异国求学的道路,还是交叉研究的尝试,亦或是第一次组建团队的经历,对于韩琳而言,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在留学初期因为“哑巴式口语”只能在超市里用手势表达需求;曾因为巨大的学科跨度,在耶鲁大学读博士后的整整五年里,逼迫自己“坐冷板凳”,终日埋头在医学院学习生物医学知识;也曾因为第一次建立课题组缺乏经验而愁到白头。从异国到故土,从公司到高校,从学生到老师,历经沉淀与磨炼,韩琳越过了数不清的挑战,交叉研究的道路才一步步宽阔起来。

功夫不曾辜负,厚积终于薄发。2015年底至2016年,韩琳在Isoplexis生物技术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期间,数经实验,将单细胞印刷方法应用至检测单细胞蛋白芯片的实验最终成功,使得单个芯片上的单细胞检测数提高10倍,大大提高了检测数量与速度,实现了对传统检测方式的巨大突破,为进一步开展应用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说到兴奋之处,她激动地与记者分享到,“实验成功的那天,我兴奋得整晚都没有睡着”。

如今,韩琳利用自身多学科的交叉优势,针对国家重要需求,以微电子和新型材料为基础,以新型微纳传感芯片为桥梁,围绕生物、医学、全民健康、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进行科研攻关并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在新型电子材料器件方面,她首次创新实现了InSe-Se异质结场效应晶体管,电子迁移率是国际最高水平;在单细胞检测分析方面,她研发的高通量微流控基因芯片开辟了精准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研究的新领域,提出的单细胞印刷方法、基于微流控精准控制的探针分子定域组装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检测难题,还可以应用于癌症治疗的精准评估,将产生数亿元社会效益;在生物分子检测方面,她通过微电子、化学、纳米材料、生物、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进行科研创新,已成功研制出一种目前国际市场上还没有的生物基底材料,将极大助力实现检测产品的国产化。目前成功研发的整套快速、低成本、高通量的肿瘤12项标记物检测芯片、试剂盒及设备已经完成了一项高达1000万元的成果转化,在数量上实现至少60人的12种标记物的同时检测,在速度上,平均每小时可进行1500项检测,是目前检测方法速度的5倍,同时将大大降低试剂成本,仅为传统方法的约1%,使更多普通百姓有机会切实享受到科研的成果。累累硕果的背后,是她不辍的实验尝试与努力,也是她“为国家做科研,为人民做科研”的初心与坚守。

在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任教以来,韩琳还结合研究院特色进行了众多研究,尝试利用新型电子器件和新型生物检测芯片对海洋中微生物毒素、重金属、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进行检测,力求研发便携式设备,以实现快速、低成本、实时的检测效果,对于海洋环境建设、海产品养殖、赤潮的预防与干预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务实、深入、厚积、薄发。科研创新绝非一日之功,一步步走来,韩琳从每一个问题的根源着手,从每一个环节的细微起步,攻克了一个个难关,破解了一道道难题,这些丰硕成果就是她坚持求索最有力的见证。提到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她坚定地告诉记者“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们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一定要摆脱进口的束缚,一定要研发属于自己的生物芯片”。一字一句,充满力量,眉眼之间,尽是坚定。

心怀感恩,做有温度的引路人

月是故乡明,最是故园情。每一个远走异乡的学子都像一只风筝,飞得再远,另一头都连着家乡。2015年奶奶病重,远在异国求学的韩琳辗转多地,从纽约到香港,途经上海,再辗转郑州,终于回家见上了奶奶的最后一面。亲人的逝去,近乡的情怯,突然让她感觉在国外的自己就像一朵风中的蒲公英。那时起,韩琳开始从内心深处思考未来,并由此坚定了回国任教的念头。她毅然放弃了南加州大学的橄榄枝,选择回国。

走出山大校门的第13年,韩琳拒绝了国内外多所大学提供的机会,毫不犹豫地回到山大,她说:“终于回家了,感觉找到了自己的根”。回忆起在山大洪家楼校区度过的本科时光,她多次微笑着说,“那是我青春最美好的四年”,“这份感情已经根深蒂固地植根在我的血液里”。洪家楼校区的小树林、清晨拥挤的食堂、夜晚热闹的操场、古朴雅致的院楼、充满活力的洪楼广场……一幕一幕,她如数家珍,熟悉依旧,似在昨天。

回忆过往,韩琳说,从本科到博士后,从学习到工作,一路走来,自己需要感谢的人实在很多,有太多的人给予她温暖,赠予她力量。

“我要感谢我的恩师和父母,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作为小山村的第一个大学生,父母无条件地支持她求学,于是她带着6000元,也是父母一辈子的积蓄,走出山村,踏入大学。此后的日子里,她靠做家教赚取生活费,再没有和家里要过一分钱。本科毕业后,山大物理系的张承琚教授了解到她当时无力偿还助学贷款时,毫不犹豫地提供了帮助,鼓励她继续坚持求学深造。如今已是老师的韩琳,在遇到人生大事,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还是会时常电话联系张承琚老师及其爱人董阿姨寻求建议,“他们就像是我的父母,给了我和我爱人太多的帮助”韩琳说。读研期间,清华大学的刘理天教授、任天令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期间的导师,在耶鲁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的导师等等都是她求学路上的引路明灯,都是她终生难忘的恩师。

回山大任教后,韩琳面临着要迅速适应国内科研生活、申请项目、组建实验室等一系列的新任务。回忆起这个阶段,她说,学校和学院的很多老师、领导都给予了她很多无私的帮助和指导,正是在学校和学院的多方支持下,才让她在两年内建起了国内少有的,覆盖多学科的交叉型实验室,也让她顺利适应了国内的教学科研工作,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时光有痕,记忆无声,岁月有迹,温暖无涯。提起每一位前辈,韩琳的眼神都充满温情,有着说不完的感谢,也正是这么多温暖的过往,让她下定决心也成为一位有温度的引路人,温暖更多的学生。

润物耕心,传道授业严师慈母

除了科研,培养学生是韩琳的另一大重心。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下、在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热爱下,韩琳把关心学生做到了细致入微,从实验进展到情绪变化、从学术到生活,她经常与学生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所有同学一起参与的大组会在她的课题组并不常见。

谈及交叉学科的研究,韩琳坦言“心态很重要”。相比于单一专业性的纵向深入研究,交叉学科研究涉及的领域更广,也就面临着更多的难题:不仅需要对新的领域有极强的兴趣和无畏的心态,跳出舒适区学习新知识,更需要团队的融洽协作,目标一致地进行大量合作研究,同时也要沉得下、坐得住,静心积累大量的多学科知识。出于交叉学科的特性,相比于专业能力,韩琳更看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踏实”是她认为最重要的品质。

为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在培养学生方面,韩琳因材施教,根据个人特点安排课题,使得机械、计算机、石油等各专业的学生都能施展所长;她细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注重在小事中积累学生的成就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她会和刚进入课题组的学生一起做实验,主动拉近师生距离,不出差时每天都会到实验室答疑解惑,主动发现学生需求;她温暖而循循善诱,鼓励学生主动找自己沟通交流,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实验室建设完毕,培养学生头两年的艰难时间里,韩琳曾生病输液也坚持中午返回实验室带领学生做实验,也曾在周末时间带着孩子在学校办公,两年间不曾有过片刻的松懈,实验室在她的辛苦运行下步入正轨。

“要教书,更要育人”,说起学生,韩琳的脸上都是笑意,总是用“我的孩子们”来称呼,亲近似家人,是老师又似母亲。

“外柔内刚”是韩琳对自己的概括,对科研的执著也体现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刚刚学会滑旱冰,毫无戏剧功底却想学豫剧的她,似乎从来都不惧怕新的尝试,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而她身上的这些特质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润物而化人,不仅教会了学生们实验与研究方法,更教给了学生求新不辍、积极生活的勇气和人生态度。如今,韩琳已培养了7名博士研究生、14名硕士研究生及多名本科生,其中有多名硕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并继续在各高校读博深造,也有本科生团队在省级科技大赛上获得荣誉……桃李芬芳的背后,是她日复一日的用心培养,年复一年如师如母的耐心陪伴。

回望在山大任教的五年,韩琳深情说道:“这里的老师和学生都给我一种踏实的感觉。”谈及寄语,她的眼神充满希望,“山大有着辉煌的历史,也必将会有更好的未来,希望母校越来越好,吸引更多的人才,希望山大的学生都能充实地度过校园生活,踏踏实实掌握好知识本领,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健康成长,走出校门之后对得起‘山大人’的标签。”言语神情间,都是对山大深沉而浓厚的炽爱。

在山大学习成长,也回到这片土地薪火相传。在交叉学科研究这条漫漫长路上,韩琳热爱如初,一直步履坚定地求索着。寻找所爱、坚持所爱,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会柳暗花明,也会桃李芳菲。采访完毕,记者跟随韩琳走进她的办公室,三五盆绿植正茂密地生长着,一切都充满生机与活力,似她般明亮而坚定。

【供稿单位:青岛校区组宣统部    作者:李婧茹 赵玉洁    摄影:樊渊 褚玉金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联系地址: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明德楼B座441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80308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By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of Shandong University